鄉村振興
新疆農科院:打造種質資源“芯片”
10月27日,記者從新疆農科院獲悉,日前,農業農村部公布了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新疆共有“一庫兩圃”入選,分別是依托新疆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以下簡稱新疆農科院品資所)建設的國家中亞特色作物種質中期庫(烏魯木齊)、依托新疆農業科學院輪臺果樹資源圃建設的國家新疆特有果樹種質資源圃(輪臺)、依托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建設的國家野生蘋果種質資源圃(伊犁)。
國家中亞特色作物種質中期庫(烏魯木齊)花落新疆農科院品資所,得益于“十三五”以來,該所重點圍繞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與創新利用、平臺建設、團隊建設、人才培養等,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為推動自治區農業和種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人才、技術等保障。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農科院品資所不斷創新,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先后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神農中華農業科技二等獎”1項;獲得專利30余項,其中包括發明專利1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20余項;獲得成果登記5項,品種登記2項,發表期刊論文100余篇。
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成效顯著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質資源是種業科技創新的源頭,加強種質資源的保護利用是全面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關鍵。新疆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工作自20世紀50年代初開展以來,一代代資源人默默守護著種業之“芯”。新疆及中亞地區農作物種質資源及其近緣野生植物資源豐富,“十三五”以來,該所加大了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與創新的研究力度,在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收集小麥、玉米、大豆、鷹嘴豆、棉花、花生等種質資源8000多份,完成繁殖更新5000余份,建立了數據庫,篩選出一批具有優異性狀的資源加以利用,累計向科研院所、高校、育種家等單位提供種質資源5600份,為作物育種、種業發展及農業可持續提供資源保障。
全面完成了自治區89個縣(市、區)的農作物普查與征集任務和25個重點縣的系統調查與收集工作任務,累計收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牧草綠肥等各類作物種質資源5530份,其中3549份資源移交至國家庫(圃),基本查清了新疆農作物種質資源家底,使一批珍稀、瀕危、特有資源與特色地方品種得到有效保護。
同時,發掘了一批具有潛在利用價值的優異種質資源。如地方品種“且末香蒜”蒜期大蒜素比普通平原蒜高5-7倍;糜子地方品種“阿勒泰塔爾米”,屬低糖農作物;玉米地方品種“六十黃”,特早熟,生育期只有60天;野生資源黑果枸杞是迄今發現原花青素含量最高的天然野生果實,也是最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劑,被譽為“軟黃金”。
新疆農科院品資所持續加大中亞地區和國家的種質資源收集力度,通過國際科技合作等項目開展合作交流,累計收集引進了小麥、大麥、燕麥、玉米、棉花、水稻、高粱、向日葵、食用豆、蔬菜、香料等作物及野生近緣植物資源4000余份,極大地豐富了我國作物種質資源的種類和數量。
加大種源科技攻關,助力鄉村振興
豐富的種質資源是優質品種選育的前提條件,種質資源的挖掘鑒定與創新利用是品種創新的基石。該所在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的同時,開展資源的鑒定與品種的選育等工作,助力從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南疆綜合試驗站立足南疆,主要開展大豆品種的選育與示范,引進大豆新品種1900余份,篩選的大豆品種中“黃30”“合農71號”已成為南疆地區大豆主栽品種,年推廣示范面積15-20萬畝,占南疆大豆總面積80%以上。連續三年不斷刷新全國麥后夏播大豆高產記錄,2019年畝產304.8公斤,2020年畝產310.74 公斤,2021年畝產330.39 公斤,研發的窄行密植種植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新疆農科院品資所在“訪惠聚”工作中不斷發揮專業優勢,篩選適宜當地農業產業化的品種與種植模式,堅持“產業發展優先、成果轉化高效、綠色高質并重、開放共享共贏”的原則,以推進谷子品種引進、種植推廣、精深加工全產業鏈為導向,以加快科研成果研發、轉化、應用、推廣為抓手,成功將“制種小麥+復播谷子”在喀什疏勒縣進行推廣種植,從2018年800畝發展到2022年7萬畝的規?;N植,畝產從2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同時,還吸引企業落地進行收購與后加工,實現“品種+農戶+企業+產品+市場”的全產業鏈模式,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
“制種小麥+復播谷子”種植模式,2019年成功入選第九批國家“一村一品”。2021年,“科創中國、小米先行”項目落戶疏勒縣。2022年,該所還牽頭成立了新疆首家谷子產業技術研究院,積極推進新疆谷子產業發展。復播谷子不僅帶動了疏勒縣特色產業發展,還成功吸引了2家企業在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投資建廠。小谷子大產業,復播谷子成為喀什地區的一張亮麗名片。
植物新品種DUS測試,保駕護航種業管理
新疆農科院品資所利用豐富多樣的農作物資源和多年從事資源研究工作的優勢,制定出適用于我國的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測試(簡稱DUS測試)的技術標準,并在品種管理和司法鑒定中發揮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品種管理水平。
新疆農科院品資所充分利用遺傳多樣性豐富的新疆特色農業植物資源優勢,制定了西瓜、甜瓜、鷹嘴豆、棉花等8個國家標準和農業行業標準,其中5項填補國內空白,已成為國家開展品種保護、品種登記和司法鑒定等工作的依據。
該所首次將SSR分子鑒定技術應用于西瓜DUS測試,制定了西瓜品種鑒定技術規程SSR分子標記法(國家農業行業標準),構建了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區農作物DUS測試表型數據庫,填補了國內空白,補充和完善我國甘新區玉米、棉花、小麥和水稻等DUS測試表型數據庫,保護和促進了新疆乃至全國的新品種自主創新和商業育種工作,規范了種業市場秩序。
同時,該所還構建“DNA分子指紋數據+田間表型數據”篩選近似品種的新模式,提高近似品種篩選精準度,減少田間鑒定種植的近似品種數量,節約資源投入,為疑似實質性派生品種提出預警,也為新品種審定、登記、新品種保護及司法維權提供技術支撐。
據介紹,2012-2021年間,新疆農科學院品資所測試機構共完成了14種作物、3947個品種的DUS測試評價。
種質資源收集保護永遠在路上。新疆農科院品資所所長徐麟表示,中亞特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已列入“十四五”國家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建設布局,我們將立足新疆,面向中亞地區,廣泛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評價與創新利用,力爭建成具有區域特色且有較大影響的新疆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利用中心。
?。ㄐ陆r科院品資所供圖)責任編輯:楊倩 李雪